翻譯公正

筆譯和口譯的研究傳統也分歧翻譯固然在人類文明成長的曆程中白話溝通遠遠先於書面文字的表達,口譯的源起想必也是比筆譯早,但是歷史上對於翻譯流動的論說卻一貫是以筆譯為主,最少可以上溯至羅馬時代(Cicero翻譯社 Horace)而具有悠長的傳統。特別是文學、宗教和科技文本的翻譯大幅促進了分歧文化間的交換,使筆譯在推進文明進展上飾演主要的腳色,而口譯就缺少像筆譯如許可以久長保存又不受時空限制的載體和觸及大量讀者的功能。固然翻譯研究進入學術殿堂成為自力的學門(discipline)不外是近幾十年的事,但學界對於口譯的系統性研究也是略晚於筆譯研究,大約是在1960年月。

華碩翻譯公司們在中文的使用上還可以用筆譯口譯來區別翻譯舉動中的這兩種首要妙技,但在英文裡就有些麻煩了。翻譯的英文是translation筆譯的英文也是translation,只有口譯是另外一個字interpreting翻譯是以當我們用中文說翻譯研究」時可以包括筆譯和口譯的研究,然則用英文說translation studies時是只有指筆譯還是兼攝口筆譯?有時難免照舊會產生疑心,難怪有些外國粹者首倡別的再利用「口譯研究」(Interpreting Studies)一詞來專指口譯方面的研究活動。至於提到整個翻譯學門的總稱「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時就改成「筆譯與口譯研究(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以期正名翻譯 

廖柏森 

 本文同時刊登在台灣翻譯學會網站: http://www.taiwantati.org/?p=324

除時候身分之外,空間身分也有別,筆譯書面原文產生的情況是在曩昔,譯者只能憑藉文字符號的意義來推論當時作者創作的背景,缺少與原作者和譯文讀者的互動認識,屬於一種單向傳佈(one-way communication)。並且筆譯譯文可能因與原文的時空情況和方針讀者的不同,進而產生與原文不同功能(functions)的譯文。另方面,口譯是譯者與講者以及聽眾在統一空間確當下(電視新聞口譯是例外),可以同時領受白話訊息並考察講者的神氣、語氣和姿態手勢等肢體語言,語境特別很是具體光鮮,也有即時的回饋(immediate feedback),互動性較高。並且譯語和原語因在統一時空中使用,二者的功能也是要一致的。

筆譯和口譯除了上述在培訓進程和名稱的差異以外,二者在翻譯進程最大的分歧還在於處置懲罰原文文本(source text)所需的時間。筆譯譯者在面對原文的書面文本時根基上有足夠的時候可以反覆精益求精,滿足後才交出譯稿。而口譯員每每在領受到源語訊息的當下就要譯出,時間是最大的壓力來曆翻譯即便口舌人事前拿到講稿,然則講者隨時會完稿表演,口舌人照舊要全神注意講者的白話來譯出訊息。如此一來,筆譯和口譯的成品在時間壓力分歧下也會分歧的表現,筆譯作品可以嚴謹明白流通,但口譯在同時思慮和講話的環境下,訊息就難免結構鬆散冗贅或簡化。

進入翻譯研究所任教後才更感覺筆譯和口譯的差距比想像中的大,二者的分歧其實不僅是書面和白話轉達前言的差異而已,在訓練課程、評量體例、研究方式和主題上也都自成體系,幾近是可以用兩個研究所的架構和資本來對待這兩種翻譯技術的養成翻譯 



引用自: http://blog.udn.com/trjason/3235986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公司02-2369093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ristg67k7 的頭像
    christg67k7

    jennyberthqf

    christg67k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