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寶JHWei/網路作家,目前任職於國營事業文言文到底重不重要?它占國文的比例應該多少?產生很大的爭論。誠然,文言文富有一字一意的古代文學涵養與智慧之精華,課綱調整應該回歸語言的教育專業,不要讓文言文成為下一代語文學習的犧牲品。文言文富有一字一意之精華文言文的精華在於「一字一意」,一個字就表現出一個意涵,文言文的學習更紮實的培養每一個字文學方面的涵養。有文言文訓練的基礎,會學習一字字解讀其意涵,並留意每個字前後組織的精準詮釋,對於語言的傳達、古人經典的智慧確實有更深的學習。如王維的《終南別業》中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用十個字巧妙的把追求人生成功與放下過程獲得的智慧,表露無遺。范疇也以茶壺蓋上「可以清心也」五個字組合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個字等解釋這個一字一意對於語文上的表達多重要。各朝代文言文富有的特色:「春秋委婉而微妙地紀錄各個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教訓與省思;漢賦風格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唐詩聲律工整,亦深刻反映現實社會,意境深遠;宋詞情感細膩,造語清新。」學習文言文可以放下白話文的「口說」本位,更深入的體現每個字文學的精神與意涵。不同的語言猶如不同的糧食料理有人針對高中國文教材中納入文言文課文一事提出:既然要讀古人的文章,何不也將閩南語或客家話這些方言的鄉土文學也一併納入必修課程中?既容易理解,也更能認識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但這是不一樣的事情,文言文在經過長時間歷史與文化的淬煉之後,可以算是一種「手寫」的精化語言,就好像精化的料理方法;不同的語言就好像不同的糧食料理,一個人學習不同的語言,就好像食用稻米料理以外也吃麵所製成的料理。一個國家統一語言,就如大家都吃同樣的糧食,才可能交換料理的心得。而文言文在目前國語的地位,蘊藏豐富的文化涵養與古人智慧,就如學習古人特別料理的烹飪方式。另外有人拿健教、音樂、繪畫、體育來與文言文納入必修比較,這也是不一樣的事情,語文教育與這些專業則是屬於不同科目領域。讓語言回歸專業,不要讓文言文成犧牲品有個長輩曾說,文言文雖然難,但是「大用看不見」,學生可以藉文言文得到古人智慧,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確實會跟知識分子的素質有關。高中國文老師厭世哲學家在「回應批判文言文運動」裡提到一個中肯的結論:「在以能力指標為導向的課程設計中,所有與『人文素養』有關的要素都將退居次位。把文學給工具化,所以能夠符合時代的需求,教育可以包含這個部分,但就整體取向而言,不應該如此短視近利。」如果讓文言文改為選修,這只會有一種結果,就是大家只選自己想修的,重要的涵養可能被略過。不喜歡數理的,就不修單位換算、三角函數、微積分,不喜歡文科的,想必不修文言文了。國語的課綱也應該讓真正懂語文的國文教師、教育專家來審,才不會因民意而忽略真正的專業意見。
文章來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918/1205886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